[回主页]

[流行新书-New books] [中外名著 - Chefdoeuvre] [网上流行电视-PopTV] [English Club-英语俱乐部]
[秀水酒坊-论坛] [网络文学-Net Literature] [聊天室  - Chat room] [游戏天地 -Games Club]
流行书站,popbook.com,流行书站,popbook.com

搜索新书

组合查找

排行榜

当当书店本周100本畅销书
当当网畅销影视制品TOP100
当当书店本周100种热门CD
当当网畅销软件游戏TOP100
卓越书网本周小说排行榜
卓越书网本周DVD排行榜
卓越书网本周人文排行榜
卓越书网本周经营类排行榜
卓越书网本周艺术类排行榜

好书推荐

 

 
 
当当书店

卓越图书

   寻常陋巷里的亲切       散文集...      另两本:《白天的月亮》 无意争春

作者:[中国] 谢娇兰


[放大]

出 版 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8-08
印次:1

 

·《寻常陋巷里的亲切》购书信息

 定 价: 16.00
 

购书:汕头市三联书店
 
 
 

 

《寻常陋巷里的亲切》

    也许,我们离真正的伟人、哲人、圣人,还很遥远,但我们一直在努力使自己做得更好。
    诗人荷尔德林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而这,也正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   

                                         ------作者

[网友评论]:  秀水酒坊 书评 (点击查看/发表)

详细信息
 
ISBN:978-7-5073-2266-8
尺寸:850 X 1168  1/32
字数:120千字
用纸:
页数:164
印张:5.25
印刷时间:2008/08

作者简介
 
   谢娇兰,广东澄海人。著有散文集《白天的月亮》、《无意争春》。喜欢自由的写作,涉猎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多个门类。天性浪漫,崇尚自然,热爱生活。
现为市级侨刊主任编辑,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汕头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网络管理员、专栏作家。

 
在寻常角落筑造诗意的心灵家园
 

——读谢娇兰散文集《寻常陋巷里的亲切》
黄春龙

有幸先睹作家谢娇兰即将面世的散文集《寻常陋巷里的亲切》,实感欣快。《寻常陋巷里的亲切》是一部含五辑约十万字的集子,尤以“听那跫音”和“闲情逸致”两辑特点鲜明突出。这是作者谢娇兰于寻常的生活角落诗意行走的足迹,在篇幅不长的四五十篇散文、随笔中,能看见一个天真浪漫、又富于哲思的谢娇兰,透过沉默的文字展示的是她心路的轨迹,其中自然地闪烁着她的理想之光——用文字筑造着一个诗意的心灵家园。
一、真切的人文关怀
如果用几个词语作为《寻常陋巷里的亲切》这部散文集的关键词,那么“寻常”与“人文关怀”必不可少。我以为,相对比其他地区作者,生活在潮汕的谢娇兰自有其优势:浓郁潮汕文化氛围的渲染,这种地域文化表现在物界便是那独具特色且浓郁着文化色彩的建筑及物具,它们引领具有女子细腻情思的作者走向文化与历史的深渊。生活中寻常的物具一一映入眼帘,一经情感点染,便成了独具特色的抒情物,让人读来真切温馨。
文集的第一辑“听那跫音”,主要展示“寻常陋巷里的亲切”的主题。《寻常陋巷里的亲切》一文中描述了作者于“寻常”的日子里,走向市郊“寻常陋巷”的见闻,内心却在此“寻常陋巷”中“亲切”无比。“亲切”是由于寻常的物界、人事都是作者生活中可感可触的;于此“寻常”中泛着点点柔和的思考:“这个曾经人文荟萃的古寨,正一步步被改装得更城市化。尽管还保留着像游‘灯首’、‘赛大猪’等民俗,徜徉在灯影里,我已很难看到皎洁的月色。……到底是文化态度的差异,还是文化责任感的缺失?”不难看出,作者于“寻常”里的情思并非单纯的个人情绪,而是以其个己的目光所见,展现大众所关注的生活情景,尤其是处于变化日新月异的城市化时代中,凝聚着文化气息的种种被利益熏昏了头脑的当政者、为商者漠视甚至抹杀。形成一种文化需要漫长的过程,扼杀文化遗迹则在他们的不经意间。这恰是作者所担心及思考的。正如《时光的细节里》一文中写道:“原来新区建设,许多具传统特色的小食多已不见踪影。”
因个己的善思上升为对文化、历史的关注,展示了作者深厚的人文关怀思想及凝重的生活哲思。《那些伴我成长的家》是对过往生活的点滴怀旧,感叹城市生活的变迁;《家住永兴六横街》对往事回眸却不胜言语,作者生活的变迁是城市发展变迁的缩影,而作者对过往生活的眷念却未必代表城市人们对以往生活方式及生存状况的怀想,这就造成了作者内心的空泛:城市的发展不能与文化的前行同步,形成了人们情性的巨大落差,从而产生失落,甚至感伤。“再回首,许多旧日情景已不再,往事历历成追忆(《家住永兴六横街》)”。而《到乡里看赛大猪》、《走进龙湖古寨》、《雨巷》、《徜徉漳州历史街区》等篇章,则展现作者于现存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迹面前的心情放牧,绘出了古朴的民风民俗画卷,写出了厚重的怀古情怀,抒发了轻快的精神之旅。总而言之,在充满文化气息的历史遗迹面前,作者不仅流露出常人的一般性情感,且展示出其真情性。
古代散文提倡“独抒性灵”,强调“吐纳英华,莫非情性”,“为情而造文”,贵在一个“真”字;“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庄子》中对“真”的精辟解说备至,实则要求不虚造,不编作,不矫情,“真”是散文精诚的高贵品质。谢娇兰这组散文展示的正是其真情性,故而特色鲜明,让人读来欣喜。整读集子,我感觉,作者有时是一位刚好下班的职业女性,行走在城市的街巷之间,而她喜欢挑闲静乏喧嚣的地方走,无尽的遐思似无形的线条,从大脑伸向社会生活;有时则是一个头戴鸭舌帽,肩负旅行包的旅者,出入于远离城市的山村僻野,攀行于深山小径,自得情趣自个欢;有时则是一个天真浪漫的小女子,花草饰品都是她的钟情之物;有时则成了一位善于读人阅卷的思想者,其间流露着真切的情怀。正因她是一个善于在寻常生活中自然地转换角色的行者,展示给读者的才是“真”的谢娇兰。
二、诗意的潜心抒写
“诗意”应当是《寻常陋巷里的亲切》这部散文集特色的一个关键词。作者谢娇兰的“诗意”抒写主要建立在怀旧之上(集中频频出现“眷恋”、“怀旧”之语)。怀旧,或者说思念是一滴蜂蜜,也是一壶苦酒,但在这里读者品尝的多是作为蜂蜜的思念情怀,这与作者内心遗存的天真、浪漫与童心有关。我以为,人的本色就是天真、浪漫与童心,只是在成长路上,受“重工业”的污染,天真才变成老奸巨猾,浪漫变成沉重忧思,童心也不再;而能于人生数十年风雨之后依然天真浪漫者,实在是很有“功力”的人。从《寻常陋巷里的亲切》中可看出,谢娇兰生活的“功力”实在不浅,用其一篇目语说,是“心态决定状态”。因了一份天真浪漫,在回眸生活过往的事物时,便自然“诗意”起来。
首先,令人欣喜的是诗意化的篇目名及抒写对象。
“闲情逸致”辑中十六篇文章,从篇目上便给人丰富的想象,蕴含着浓厚的诗意色彩。如“乍暖还寒”、“西湖听蝉”、“茗香一缕入心思”、“五月的花香袭人醉”、“香解语”、“八月挂花香”、“万绿翠湖泛月舟”、“一帘温馨”等,可见对篇目的推敲作者严正的态度。赋予了诗意的篇目不自觉便有了引起读者联想的功能,引领读者进入一个柔和的、古典、艺术的文化境界,瞬然之间,读者心中先有了李清照、骆宾王、王维、李白等古典诗词名家及其名作,带着这份诗美的向往来品读散文,俨然踏着红地毯走上星光舞台。这是作者无意中给读者别致的见面礼。
在抒写对象上,我们很容易发现作者对秋情有独钟。自古而今,秋给人的感觉一般都是萧条、摇落,自宋玉一语:“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奠定了文人悲秋的文学主题,难道作者亦起“悲秋”之情?非然。在她诗意化的情感中,秋是诗意美的一个入口,“万物之美秋为最”,作者看到的是秋之万物绚丽美好的方面。“‘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四季中最美最让人难忘的莫过于秋天了。天高云淡,群雁南飞,丹桂飘香,像一首诗,一轴画,一支小夜曲。喜欢在山明水净的秋日登高望远;也喜欢在斜阳满街的秋日走进老街;更喜欢在皓月如玉的秋夜,泡一杯花茶,看如银月色,品馥郁芬香,让所有的私心杂念都遗落在天然草本的余香之外(《八月挂花香》)。”原来作者喜欢的是“秋日登高望远”,这是胸襟开阔者的向往;喜欢“秋日走进老街”,美人迟暮,牵出点点眷念情怀;更喜欢“泡一杯花茶,看如银月色”,作为诗意的“秋”,与作者那份天真、浪漫结合,反映出来的便是她向往诗之美的人生情景及生活境界,正如《万物之美秋为最》写道:“‘坐三望四’的你,不正处在人生秋天门槛的伊始么?是的,你常常这么想,这么想的时候,心便不由一紧!悲秋情绪油然而生。在秋天里,你总是不觉成了哲学家,思考的很多,关于生活,关于人生,关于得与失,甚至关于一些过往的思念和回忆,然而想的多,并不代表成熟的可贵,烦恼往往都是自加的,‘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那么,何不暂时抛开那些书斋式的桎梏,走出去,享受自然,享受生命里每一个季节的美丽,无论辉煌或平庸,野百合也有春天。”
其次,难得可贵的是在散文诗化的语言中,展示了作者诗意的情感向往。
散文中不少语言给人诗的感觉,如“不必急着赶路,慢悠悠地逐香而来,折进那条玉兰飘香的路道,嗅着那清幽而绵延不绝的玉兰香,在那儿踱上几个来回,那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啊(《五月花香袭人醉》)”、“温馨的回忆,缠绵的情思,人生的感悟,仿佛都因了这雨而串通在一起。雨中的情思,多了一份深刻,透着纤尘不染的纯度(《香解语》)”、“在窄窄的雨巷穿行,雨依然丝丝的,润物细无声,落在身上浑然不觉,只是生怕错过精彩镜头而攥紧像机的手,不知何时有了冷僵的麻痹感(《到乡里看赛大猪》)”等,诗化的语言流露出对生活的温柔理解,抒写了生活遗下的惬意情调,予人遐思及诗意的美感。
细思《寻常陋巷里的亲切》文集,在其充满诗意之美的文字底下,可以发现作者令人欣赏的写作姿态:潜写作(注:此为笔者新创词),即潜心静气的写作姿态。潜写作是相对于浮写作(即浮躁、趋利的写作态度)而言。我以为,文学日趋边缘化的重要责任在于文人作家的浮写作态度,畅销书不少,精品文学不多,物质利益成为很多写作者的目标,浮躁不安是他们的精神状态,导致文学作品品味下降,读者品味低俗化。实际上,缪斯的真诚追随者依然在自己宁静的领地潜心劳作。散文集《寻常陋巷里的亲切》中不少作品便展示出虔诚的写作之态。《寻常陋巷里的亲切》、《徜徉漳州历史街区》、《那些伴我成长的家》等篇中,细腻的写作笔法,不急不躁的行文姿态,给人自然不矫之感。在“感悟篇”中展示出来的点滴哲思,“读人篇”里流露出的温和笔调,都让人觉得处于喧嚣的现代都市楼群中而能耸于独立之处,闲静思想,是难能可贵的姿态。
美学家宗白华有一语道:“我们闲居无事的时候,独往独来,或是走到自然中,看着闲云流水,野草寒花,或跑到闹市里观看社会情状,人事纷纭。在这个时候,最容易看出我们自己思想智慧的程度的高下。因为,一个思想丰富的人,他见着这极平常普通的现象,触处可以发挥他的思想,触动他的情绪,很觉得意趣浓深,灵活机动,丝毫不觉得寂寞。”
作者在浮世中修得如是“功力”,是令人欣喜向往的。在这样的位置与状态中,也便“不觉得寂寞”了。

总而言之,文心即生活之情,谢娇兰希冀在寻常的角落中筑造一处诗意的心灵家园,在现代都市的喧嚣中寻找一种得意悠然自在的生存姿态,尽管在筑造及寻找的过程,流露出对渐去渐远的历史有着难以割舍的“眷恋”,而现实却不能因渺小个己的所思所虑有所改变。在此生活情景中,她自筑心灵家园,所以活得天真浪漫且自如。
然而于我看来,整部文集中除了最能反映特色及主题的“听那跫音”辑、“闲情逸致”辑外,对感悟的篇章中个别篇目有所异思:说教式点题过于单调或形式化,主题搁浅使文章缺乏特点;总体上,作者在“眷恋”的情怀中摄入过多的诗意色彩,蒙蔽了现实生活中太多的非诗意因素,容易被读者误解;且在诗意的抒情中略显单调,易使读者产生审美疲劳;多一些“到底是文化态度的差异,还是文化责任感的缺失”之类面对当下的思考将是读者所期待的。评论家谢有顺在《对人心世界的警觉》一文中所写:“哲学家梁漱溟说,中国人常常有逐求、厌离、郑重这三种人生态度,若能经‘逐求’和‘厌离’,再跨入‘郑重’,即为人生之化境。我之所谓郑重,实即自觉地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求其自然合理耳。郑重即是将全副精神照顾当下。”我想,谢娇兰正处于有所偏向的“厌离”与有所思索的“郑重”中,因为“厌离”而向往山野自然,向往原生态之美,因为“郑重”而对日新月异的变化情景有所思索。

2008-7-24

 

 

情浓味厚功夫深
 

——品读谢娇兰的一组散文
张六

有专家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散文尤为如此。散文的文学功力,很大程度表现在语言上。所以,写作散文,要在凝情凝味上下功夫,要在语言上下功夫。
谢娇兰的散文,情浓味厚文字功夫深。但她写得轻松自如,信笔挥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如《澄子的写意人生》,她从容闲笔。先讲天气,“今年润七,热暑天似乎显得比往年长。”接着,她写采访了本职是报社的美术编辑的女画家澄子。她观赏澄子的作品:四合院里半露半藏的莲缸,淡雅悠然。它或正青葱摇拽……盛放的百合花……蛀满虫洞的绿萝,几碟潮式小吃,一盅潮汕工夫茶,墨韵散淡的书卷,趴在椅角瞌目的倦猫……一切都显得那么随意而舒适,让你的心情随之沉静下来,再沉静下来,仿佛有股泉缓缓地淌流过,于是不觉暑热的可恶。原来,醉翁之意不在酒。看似悠然闲笔,是为引出澄子闲逸温馨、清淡优雅的作品,使人心神宁静而致远,身体愉悦而清凉。
在谢娇兰的笔中,澄子是位知性优雅的传统美德的妻子,又是一位才情洋溢的女子。她擅于从平凡生活里发现开拓美,用剪纸、画作将清静、舒适、温馨有机的结合。或许同是女性,心有灵犀,在箍“家”担当主角,世人家眷、一家老少,都扬起生活的风帆,在风波起伏的学海中,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在繁忙负荷的工作中划进,歇息喘气时能驶回到一个风平浪静、温暖舒适的家庭港湾——真好!所以,谢娇兰把澄子的“家”诠释得韵味十足、淋漓尽致。我们感同她与澄子一样,蕴含着她们的家有这么位才德兼备的贤内持而由衷的祝福!
许是这位谢娇兰在家乡到处遍植竹里长大,从小看惯翠色欲流的绿竹,听惯秋风飒飒的竹声;许是她吃馋了高蛋白、低脂肪、肉质鲜美的白胖笋虫,得到滋养陶熏。从她的《读竹诗赏竹画》和《一竿雪竹傲群芳》的篇章里,她对竹的风韵神态心领神会,妙笔生花。她把自已读竹的诗、赏竹的画、看竹的形都描绘得淋漓尽致、风韵万千,让人同作者看到碧绿滴翠、高风亮节的竹子,与苏东坡同愿“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一竿雪竹傲群芳》写的是“受到钱香君、贺敬之、刘海粟、关山月、陈大羽等大师高度赞誉”,称其为“华夏雪竹第一人”的杨竹。杨竹对竹倾爱至极,他爱到随身带工具,看到有特色的竹子,便要剪一枝带回。所以,他的“兰竹草堂”成了竹种大集汇,什么方竹、螺节竹、人面竹、罗汉竹、龟甲竹、碧竹、金丝竹、银丝竹、斑竹、紫竹……采自全国各地乃至日本的不同品种。一个画家对竹如此痴迷,当然要描绘于纸,展示风采。但是,古人对竹,可以说是诗海画山,特别是到清代的杭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可谓到了无可逾越的地步。所以郭莽园独劈蹊径,专攻“风、晴、雨、露、雾、雪”六大主题的竹画,把风雨冰霜雪中的竹子的姿态风骨,描绘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正因为画家的执着追求,学实攻虚,在六大主题上下功夫,创造出卓著业绩,终于在中国美术的最高宫殿——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他的“竹韵风情“个人画展。
谢娇兰的游山玩水随笔也写得很好,如《云雾凤凰山》。她说,五月上凤凰山,许多人都为看杜鹃花,“我却为了心中的凤凰山云雾。”天不作美,山雨已来雾遮山,“天池不失是观云雾的地方”。天池为凤凰一景,池水清洌如镜,四周绿茵如锦,映山红灿然怒放……但我更喜欢往太子洞景区一段山谷看云,这里云雾缭绕的天然景观,让人想起“山中何所有,岭上有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的诗句。她情不自禁的感叹道:“此景只应天上有”!而此景实实在人间的凤凰山,真把凤凰山迷蒙梦幻的云雾景观赞绝了。
既然散文要在凝情凝味上下功夫,要在语言上下功夫,但文无定法,如何写好文章,人各有法。有人讲究修辞,注重华彩,行文细致入微,句子温柔熨帖,如冰心早期写的寄小读者;有人行云流水,笔法疏朗明快,文彩华丽,如刘白羽的散文;巴金的散文朴实无华,明白如话,在绵长的句式中表达自已丰富浓厚的感情。读谢娇兰的散文,我感觉她兼而有之,她在朴实真切的叙述中,句子别具韵味,在描景赏画读诗中,句子华彩绚丽,引经据典,摘诗入画,都信手拈来,贴切自然,浑然一体。
就展示在《汕头作家》这个平台而言,我感到如谢娇兰等一群女性十分活跃,她们用自己敏感灵活的笔触,紧扣时代脉搏,踏准旋律鼓点,反映了海滨邹鲁汕头这块地灵人杰的风水宝地的潮汕人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努力拼搏、开拓进取的精神面貌,海纳百川、热情谦和、礼貌亲切的本质品德。她们年轻有为,只要坚持不懈,积极进取,科学处理好工作、家庭、写作的关系,一定能写出不愧为潮汕儿女的光辉作品,一定能创作出轰动文坛的灿烂篇章。

 

 

权作“序”
 

郭启宏


乡友小谢出版散文集子——《寻常陋巷里的亲切》,请我作序,几次三番,十分恳切,真的难为我了。我是个“打本子的”人(从前梨园界称编剧为“打本子的”),戏剧以外各界“土围子”未必认同鄙人,这是实话;圈内的好心人用虚言诓我,你在戏剧上的光芒夺走了你在其他领域的名声,我只好“信其有”而认命。今年入夏,“桑拿天”热毒,厌读复厌写,屋里总开空调也不是个事儿,据说易得“空调病”,于是乎对着电脑干瞪眼,能敲打出啥玩意儿来?所以题了个“权作”,也是实话,实在没有本钱打造“伟大的谦虚”。
未认识小谢之前,我已从家乡的报刊多次读到她的散文作品,觉着清新可喜,读得多了,我便产生了主儿“勤于写作”的印象。后来,汕头、潮州两地邀我开会或讲学,我曾两度与小谢相处,她或理会务,或编文字,总是埋头工作,文文静静,踏踏实实,我又产生了主儿“勤于工作”的印象。一个知性女子有此“二勤”,大概于公于私都交代得过去了。至若出身、历史、家庭、交游诸般,我无所知(本人素无探询隐私的癖好,即有所闻亦如秋风过马耳),我永远认知且看重“现在时”。
也许是乡情的感染,集子里最令我赞赏的是那些悠然怀故的篇什。去乡的人并非时时害着怀乡病,便是有所牵系因而有所恋念的地方也并非只有故乡一隅;然而,偶然的风景却可以在瞬间弹拨起尘封多年的心弦,那风景遑论巨细、不问精粗,即便只是一个地名,也能情以物兴,别无他故,只因这个地名唯家乡有。
集子里《寻常陋巷里的亲切》一文,大概是作者自己比较满意的吧?看她以兹冠首、压卷。文中谈到的那个地方,“它的名字让人充满联想,鸥燕栖息的水边——鸥汀。”作者娓娓道出,“想起来,那该是现代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面朝大海,四季花开’了。那是一个有故事有积淀的地方,因此,不管身份如何改变,骨子里淳朴的民风,以及介于乡村的纯朴与外来文化冲击交叉影响形成的人文气息却是深烙在那片土地里的符号。这符号,让我感受到一种亲切,并在这种亲切里得到精神上的慰籍与放松。”作者笔下的这个“鸥汀”,好雅的地名!同样引起我相当私人化的联想。当年我的金中同班同学李树基兄就是鸥汀人,“阿鬼”个子不高,篮球玩得“溜”,我由同学想到母校,由母校想到学业、事业,由学业、事业想到一个人的生活道路……当然,若无浓浓的恋乡情结作为依托,仅仅一个地名也难以激起感情的波澜。
集子里《走进龙湖古寨》和《雨巷》等篇的情况又有不同。前一篇写龙湖寨,龙湖的人文价值有别于鸥汀,龙湖更有史识的含金量。此地是名胜,又是古迹,有着“祠第千家,书香万代”的美誉。其间,有一个状元林大钦的故居,当年的水井至今仍可饮用;另有一个乡贤夏雨来的旧宅,夏先生是潮州著名的滑稽之雄。人在此地,大可追怀“潮人文化”。作者这样叙述:“方伯第状元井、探花第太公祠、夏雨来故居、进士第、绣衣第、文翰第等等,一个个象征着显赫身份的门匾,一条条长长的老街,把人带进一轴厚实的历史画卷中。”诚然,龙湖寨以其三街六巷、宗祠院落、古榕神根,乃至刺绣竹艺、炖糕酥糖,唤起潮人共同的文化情怀。
后一篇写的是寻常巷陌,是潮州“夜的雨巷”。“路灯昏黄着,蜿蜒的巷道显得更加狭长。”作者写来很有感觉,“在小巷中转悠,最有生气的还是墙头上的新绿,辨不清是老榕还是哪一种果树,只能依着潮人庭前惯常栽植的喜好去猜:龙眼、番石榴抑或杨桃。”我也曾多次撑一把雨伞在雨巷里流连,看雨点打落街面,看屋檐滴沥成丝,时或推敲着我的诗句……我想,潮州的雨巷如此平淡无奇,不同于江南的雨巷,不大可能遇着丁香般的姑娘,而充盈于心间的依然是一种诗意的联想,这联想偏偏来自寻常的、不起眼的物事:大夫第,石板路,水井,牌坊,老墙,新绿……
“序”亦作“叙”,绍介也,评述也,本源释义若此。我能绍介、评述什么呢?不过,当我不断拜读小谢的文字,一个突出的感觉似乎可以捕捉得到,用略为时髦些的话说,这是一个知性女子的心灵之旅。忽又退思,试图通过一本书去把握作者心灵的“轨迹”,其结果往往导致盲目的猜测和荒唐的论断;倒不如就事论事来得更科学些,也可免去板着面孔、充当“权威”的尴尬。这,应为作“序”者诫。
比如有关审美。这位知性女子说到窗帘:“几乎每换一处居室,我最经心的便是各式各样的窗帘。帘,多么柔媚的意象,像一道隐性的门,把私密截留在那一端。它使我想起了少女半遮半掩的秀发,《冰山上的来客》中古兰丹姆的面纱。珠帘半卷美人怨,水滴般的珠帘轻轻晃摆,珠帘里琴声幽怨,帘外,一弯新月,夜凉如水,这样的场景总是充满着无数诱惑和传奇……而当清晨的第一络阳光君临窗下,我必是毫无疑义地拉开窗帘迎接,只有拉开窗帘,打开窗户,让阳光连同枝头的鸟语一并冲进来,我才能强烈感受到新一天的开始,对生活充满了感恩。帘起帘落,清醒或恬梦,日子就在层层折折的布帘中美好地延续着。”读者未必都能如许“小资”,却也无妨偕同“审美”。
又如关于幸福。“幸福是什么?”作者认为,“幸福看不见、摸不着,却感受得到。幸福与金钱的多寡没关系,幸福与别人的评定也无关,她是一种最私人化的个人感受,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我忽然想起莫扎特夫妇因为贫穷,寒夜里不得生火而通宵达旦跳舞以取暖,浪漫至极也无奈至极!读者可以赞同或不赞同作者的体验,尤其是幸福有无“物质基础”,即所谓“金钱多寡”的问题,我以为现代人肯定会有歧见;但读者必得承认,在这个世界上确实有眼面前这位作者的这样一种幸福观。
再如谈及爱情。作者引用台湾作家张晓风的话——“爱一个人原来就只是在冰箱里为他留一只苹果,并且等他归来。爱一个人就是在寒冷的夜里不断在他杯子里斟上刚沸的热水。爱一个人就是喜欢两人一起收尽桌上的残肴,并且听他在水槽里刷碗的音乐——事后再偷偷地把他不曾洗干净的地方重洗一遍。”平淡如水,心静如禅!作者显然神驰于斯。对于读者说来,感情这玩意儿自然可以有多种演绎;然则,绚烂至极而归于质朴的“这一种”,也会得到读者会心的认同。
诸如此类的“闲情逸致”、“一思一悟”,在这个集子里左右采获,炳炳麟麟。
知性女子这个复合词肇始何时,我缺乏研究,我只是借用一下,以表达我对作者文字品位的欣赏。事实上,我为这部作品写序,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我似乎窥得作者写作的心态,那是一种知性女子相对自由的抒发。现实生活在我们常人面前呈现出多种形态,其间,有些形态可以追究,有些形态无须索解,选择何种方式去“亲密接触”现实生活,完全取决于作家本人。具体说来,既可以深入个中去感悟,也可以优游周边任闲适,既可以作“愤青”而激昂,也可以予“幼稚”以宽容。至于“读后感”之类,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必作序的人饶舌了。

?(作者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一级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北京戏剧家协会主席、北京文联副主席。)

 

 

序二:时光细节里寻寻觅觅
 

林伟光

??? 或许这若干年来,我见证着谢娇兰文字上的成长,因此当她的新作——散文集《寻常陋巷里的亲切》即将出版向我索序时,我立即欣然允诺。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仿佛还在昨天,谢娇兰还是一个娇憨可掬的小姑娘,如今竟已是“亭亭玉立”的女作家了,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我不讳言,对于现在的谢娇兰文字的喜爱,从那份摇漾的脉脉的风情中,我似乎看到了某些似曾相识,每每因此而收获到了一份会心的微笑。人总是要成长的,文字也然,香港文章家董桥先生说:“文字练到高妙处,可以随四季嬗变,眼看它从青涩转为殷红,像春花夏虫秋月冬炉”。当然这兴许于谢娇兰,仍然有距离,但令人欣喜的,她无疑已走出了此前的青涩,向“姹紫嫣红开遍”转化。这种转变,既是文字上的趋于成熟,更是个人心境上的逐渐平和。
??? 生活在这个扰攘的尘寰,能够拥有一颗永远的童心,当然幸福。但除了个别的人,多数不能够。浮躁的环境,逐利追名的现实,早把我们的心搅拌得浮皮潦草了,而于此种过分强调“实用主义”的时候,仍能够摒挡种种干扰,一门心思地搞这些完全无任何用处的所谓文学艺术,这多少得有若干堂吉诃德先生的精神;偏偏这样的傻子就有,谢娇兰可以算一个。她当然仍有些童心未泯,这在她的文字里,可以看到。生活在城市的繁华里,也已有好多年了,但潜意识里却总是对渐行渐远的那个曾经拥有的乡村的世界绾—缕深深的牵挂,并有意无意间以之来与当下的浮躁的社会相颉抗。这份对乡村的深深眷恋,其实正是一种对理想化的纯真世界的向往,生活里的更多的不尽人意,就越发地加重了她内心的这一份美丽的憧憬。然而,这似乎很难说是一个现实存在的世界,或许仅仅是她,与当下的现状格格不入之后所刻意构筑的,一个乌托邦性质的,带若干世外桃源色彩的艺术幻境,由于事实上的可能不存在,结果失意的彷徨悱恻,就时时浮漾于字里行间,这种心绪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所谓的怀旧。怀旧总是在一种淡淡的暮色里,一份不刻意的,有些懒散的心态,于是,寻常的巷陌,花草的香味,赛大猪的乡俗,已经老在历史里的房子……仿佛眼前的所有的东西,都可能引发她沉湎往昔的激动,有时她就任由这激动的思绪在笔下缠缠绵绵,也不能说是悲观,却是一种如春天的雨,令人多少可以尝到了一些李清照“绿肥红瘦”的况味。你还别说呢,这可正是其文字诱人之处。董桥言道,“人道是伤春悲秋,毫不长进;其实没有经历伤春悲秋的笔,到头来是一枝天阉的笔。”不识愁滋味的少年之笔,固然可以花团锦簇,到底比不得这已经多少浸渍了些生活苦苦涩涩之文字那么耐人寻味。
??? 可是,心情固然重要,生活总还是要过下去,无论多么诗意的人,一旦碰磕到生活里,往往就要被那些琐屑的柴米油盐弄得疲惫不堪。例外的有没有?有的,是张爱玲,她把琐屑的世俗过成了诗意的生活,总是那么的盎然有味,剪一套标新立异的服装,搅一杯浓浓涩涩的咖啡,甚至连自行车车轮上装小红灯,以及嘀嘀哒哒的单调乏味的军号声,她都能品味出诗的意境来,真不愧为惊世的大手笔。在许多的场合,我总是在竭力地鼓吹着张爱玲,用意无非是希望那些有志于写作的女性,能到她的书里去“偷”个一手两手,可惜见效却不是十分明显。或许张爱玲的世俗,于我们某些渴望生活在一种臆造的梦幻里的女作家,天然的有一种排异的因子。令人欣喜的,在谢娇兰的这个集子里,我倒是读到了一些这样的文字。诚然,我们或许可以一种更为挑剔的眼光去评判说,她的表现,还只是停留于一种感悟性的浅表式的层面,仍然是多么的未能到位,但这已多少可见到那种现实生活里生辣辣的风:带腥味的夹杂着几许欢乐几许苦涩的这座南方城市生猛的海洋性季风。
??? 在这么一个匆遽的世界里,新与旧的纠结所产生的矛盾,处处存在,几乎不可避免地会成了困扰每一个写作者创作的命题,谢娇兰也不例外。因此,她的文字上也就自然而然地会呈现了一种矛盾的驳杂。苦恼、欢欣,彷徨、执著,怀旧、趋新,当万千心绪融注笔端,就演绎了这么一篇篇的文字;于是,这其实也可当作一个现代知识女性心路历程的解读。自然,谢娇兰的文章,是已经可以约略见出了一些自家的笔墨,那份细腻的委婉,花花草草总伤心的敏感,撩起的是几许微醺的盎然春意,但她到底还是属于潮汕的,与多数的潮汕女作家一样,这是她们不可逾越的宿命。文字可以清丽、婉约、玲珑、精致,可是笔下关注的多数仍然只是微风吹草,心灵微澜之类,这也并不能说不好,却总是令人有缺乏大的气局,以至放眼得更深远,例如涵盖整体人类的,撞击人们心扉的深沉思考之憾。或者这有些迹近吹毛求疵。
??? 贾平凹说:“好文章好在了不觉得它是文章”,这当然是写作的最高境界,但世间写作者万千,臻此境界者寥寥然。不过,作为写作者,这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这也是我最后想与谢娇兰共勉的。是为序。
???????????????? (本文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文艺评论家)

 

 
目录
 
权作“序”
时光细节里寻寻觅觅

I 听那蛩音


寻常陋巷里的亲切
时光的细节里
那些伴我成长的家
家住永兴六横街
... ...

II 闲情逸致

浪漫是一种生活状态
乍暖还寒
西湖听蝉

... ...

III 一思一悟

为树让路
心态决定状态
老实不是一种美德
... ...

IV 吾师吾友

... ...

V 书边嗅墨

... ...

 

附录
在寻常角落筑造诗意的心灵家园
 

 
 

 

 

Copyright (c) Popboo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ail to :webmaster@popo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