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惠鹏
以前读巴金、叶圣陶、林语堂、朱自清、孙犁等名家的文章,总有一种如晤斯人之感,或娓娓倾谈,或片刻小叙,其情其意无不由衷而出,使人在质朴自在的气氛中,体味到作家、作品诚挚的感染力。究其原因,我想大概就在于:他们始终坦率地面对读者,把一颗心捧在手掌上让你读。朱自清就说过:“我手写我心。”巴金也说:“我的作品整个儿就是个人对生活的感受,我不隐瞒自己的内心。”真情实感,应该正是他们的文章籍以焕发光彩的灵魂。舍此,任何言不由衷,为文造情,或徒具形式的“刻意求工”,都可能给文章带来“硬伤”,甚或致命。
由于工作上的联系,读了一些谢娇兰的文章,让我十分高兴的就是,在她的文章中,我看到了那种真实、纯朴的特质。谢娇兰的文章,题材比较广泛,山水草木、花鸟虫鱼、风俗人情、生活琐事,一组组精心选择的场景,一个个典型生活的细节,似乎一路坦易间,忽然触着,有感而发,捉笔勾勒,便成文章。其中难得的,正是真实两字,正是一缕诚挚,一份情动于衷的感触,甚至一点人所未有的已见,不强求、不做作,自然流露,用笔如舌,不见华丽虚饰,却有着亲切的韵致,动人的风采。可以说,谢娇兰的写作,已得写作的真谛。
都说散文是文学的“轻骑兵”。谢娇兰的文章,以散文为主,并且也给人一种“轻”的感觉,“薄”的印象,谋篇布局上也较为简单。不论是记录平民凡影,世道人心,闲情逸致,笑语忧思的生活小品;还是珍惜友谊,体味亲情,坦露胸怀,关爱万物的抒情美文;抑或流连风景,寄情天地,热爱自然,陶冶品情的山水游记;再或是附辑中的短篇小说,均未见较大的格局和气度,较高的层次和境界,属于那类“小”文章。不过我以为,倘若能够在亲近自然与生活,咀嚼悲欢得失耕耘方寸田园的同时,用心地去追求那种“一滴水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读人生”的穿透力和涵盖面,努力做到文薄义厚、素语深意,在小小的篇幅中倾注自己的理想、精神和情操,那即是名副其实的“轻骑兵”了。
当然,谢娇兰的文章也存有明显的缺失与不足。如果在保持质朴的风格乃至质朴的精神,于抒写真我之间,多一点意境,多一点象征,多一点诗心蓊郁,情景交融,而少一些明确的点拨和显性的表露,使结构与题旨不太单调,再在遣词造句上狠下一番功夫,我相信她的文章,必定会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获得崭新的境界。虽然这并不容易,因为文字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完全有赖于作者本人用自身的理论修养,情操气质,生活底蕴,审美个性以及文学功力等等去阐发出一种思想,一片情怀,只有生活经历的丰富,知识的博纳巨容,内心拥有广阔充实的精神世界,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与芸芸众生息息相通,文章也才能够纵横捭阖,舒卷自如,内涵深刻,不流于儇佻浮薄,枯淡板滞,平铺直叙类似公式化的写作。故此,愿谢娇兰多学、深思、厚积,用生活的沃土,养一园永不枯萎的生命花朵。
一管之见,是为序。
|